
炎夏午后,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朱槿大厅里座无虚席。尽管国内一片经济低迷的哀怨之声,500元一张入场券的高价竟然还是挡不住蜂拥而至的人们。出乎意料的是,坐镇其中的并不是什么“外来的和尚”或者天王天后,而是马未都,一个以收藏出名的文化明星。
“票价太高了,我本来不知道,到现场一看就急了,还跟主办方发了火,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趁机捞钱。”说起那天的壮观景象,连马未都自己都觉得意外。
马未都火了,火在这个“收藏热”的当下,顺理成章,又匪夷所思。顺理成章的是盛世热收藏,作为收藏大家,马未都和他的那些“玩意儿”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匪夷所思的是,与从前那些主张“大隐隐于世”的低调藏家不同,马未都出书、上电视,聊收藏、说文化,四处领奖、建博物馆——他甚至有一群固定的追随者们自称“马扎”,将他置于昔日只有娱乐明星才能拥有的宝座之上。
几年来,超高的曝光率已让但凡对马未都有点兴趣的人都对他的大致经历了如指掌:1955年生,北京人,插过队,干过编辑——干编辑的时候认识了刘震云、莫言、苏童,然后做影视,写过《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做影视的时候和王朔一起。然后就开始就收东西,人人说他赶上了好时候,全北京人都不识货,就他识,靠稿费就弄了一大堆古董回来。现在东西值钱了,人家老先生却并不赶着卖,而是越收越多,还把东西放在一起,做了一个博物馆,而且是新中国第一个私立博物馆。
寥寥几句,传奇一生。
琢磨起来,马未都尽管依仗古董收藏而出名,但他所四处“炫耀”的却并不是古董,而是文化。所以他今天出书,明天获奖,后天上《百家讲坛》,大后天是《锵锵三人行》,似乎什么事情他都能参出他独有的文化和哲学。马未都曾经表态说自己是一个对各类事物都感兴趣的人,大家熟知的文物收藏不过是业余爱好。想来,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B=《商界时尚BIZMODE》 M=马未都
“文化的乐趣伴随一生”
东五环外的观复博物馆里,每天都有上百人慕名而来,企图一睹马未都真容。他也真的很给面子,一旦在博物馆里遇到要求合影要求签名要求回答提问者,他都乐呵呵地欣然满足,俨然一个亲民偶像,已经习惯了这种明星般的日子。然而当我们坐下来,好奇的人们围坐一圈,准备听他侃山的时候,他不再是《百家讲坛》里那个博学的导师,反而像树下的说书人,有着不可一世的老北京的范儿,一张嘴就从100年前开始聊。
B:古董收藏在中国历来有之,是不透明的、冷暖自知的一件事情。你从事其中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M:当年唐玄宗要赏赐手下人,不是赏金赏银,你猜是赏什么?是白瓷盘子,因为那会儿一般烧不出那么白的瓷,所以玄宗赏烧得特别好的白瓷盘,相当于在今天领导送给你一台苹果电脑。
推荐阅读:
... 阅读完整内容